简史
一、前史
1815年来自德国、瑞士、法国、奥地利等国热心的信徒及牧师,为了实践主耶稣基督所托付之大使命,即传福音到世界各地。在瑞士的巴色城成立了一个以宣扬福音为目标的差传机构,定名为“巴色传道会”(Basel Mission)或译为“巴色差会”。
巴色差会在开始时先派宣教士到东欧及非洲宣教,1833年则差派宣教士到印度宣扬福音,建立教会。到了1846年,巴色差会回应中国客家人“马其顿呼声”而差派瑞典籍韩山明牧师(Rev. Theodore Hamberg)和德国籍黎立基牧师(Rev. Rudolph Lechler)前来中国,向广东省及香港的客家人广传福音。经过一段年日,突破了诸多困难,终于在广东各县及香港建立了174间教会,100多间学校(包括小学、中学、盲人院),和一间神学院,两间医院,会友达数万人。
广东巴色会于1924年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崇真会”,香港之巴色会于1928年更名为“中华基督教崇真会香港区会”(取其“崇拜真神,崇尚真道”之意义)。再后于1952年定名为“基督教香港崇真会”。
二、立会
1882年,北婆罗洲渣打公司为了开发北婆罗洲(即今日的沙巴),特派专员到香港和中国巴色会当局洽商,招募客家人来此开垦。当时回应此召募者,有十余家庭。这第一批移民多在古达老山芭垦植,平日从事耕作,到了主日则停工休息,并在其中一个家庭聚会崇拜。直到1886年,在上帝的带领下,于罗泰丰山芭建亚答礼拜堂一座,成为北婆罗洲本会第一间礼拜堂——老山堂。1886年,有数百信徒由李祥光和黄旭明两位弟兄的带领下抵达古达。
1902年,巴色差会才派遣牧师前来主理会务、施行圣礼。巴色差会差派的牧师,尤其是在1915年之前,都很积极在帮助教会向政府申请地段作建堂、建校之用,也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巴色差会没有停歇在德国、瑞士、中国、香港召募、派遣教牧人员,以及教员前来北婆罗洲。因此,教会茁壮成长,迅速在各地植堂。单在13年间,共建立了7间堂会,13间学校。
巴色会最初期的20年,即是1882年至1902年前来北婆罗洲开垦种植的信徒,多为赤手空拳的贫苦信徒,建立家园外还要负起建立教会、维持教会,又要办理学校等责任,彼等均为主付出相当的力量。
三、自立
巴色差会代表施灵光牧师(Rev. Schule)于1924年从欧洲回来重理会务。1925年,适逢古达埠堂立会25周年感恩纪念盛典,本会东西海岸各区九个支堂均有代表出席。施牧师乘此机会于半路坳牧师楼召开第一次联合会议,即是后来称为“第一届般鸟巴色会总议会”,会中施牧师建议,本会应实行自立,成为自立会,以便善用教会各方面之恩赐,维持及发展教会。当时本会先贤领袖们虽认为自立的时机尚未太成熟,毅然通过接受施牧师的好意,遂决定成为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
本会在实施自立后的首任会长为黄天玉牧师,当时教会全体依靠上帝的大能,并在前贤的领导以及全体信徒群策群力之下,教会继续稳健发展、向前迈进。
四、创伤与重建
日本军国主义者于1941年进军侵犯东南亚各个国家。从1941年至1945年之间,本州人民惨受日军之蹂躏,当时本会信徒直接惨死于日军手下者约有80名,间接而死者达数百人;另外教堂被焚,校舍被炸,住宅被毁者甚多,信徒四散,教学停顿,生活痛苦至极。
1945年日皇无条件投降后,本州在日军浩劫之余,满目疮痍,触景伤心之下,信徒们重整家园已感吃力,而对教会、学校之重建工作,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时幸得巴色差会,AUGUSTANA LUTHERAN CHURCH及信义会(LCA)伸出援助之手,慨然以金钱及人力(指教牧、校长及老师)协助本会,而使本会不仅迅速恢复旧观,甚而更具规模及活力,这种肢体相顾,雪中送炭的情谊,深深表现主里的爱心,这也成为本会日后加入世界信义宗联会(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主要因素之一。
五、教会结盟
本会基于体现合一的见证,在1973年与沙巴复原教会 (Protestant Church In Sabah或简称PCS)成立了华土联合委员会;稍后又与马新信义会(LCMS)、福音信义会(ELCM)及沙巴复原教会成立“马新信义宗联会”(The Federation of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es of Malaysia & Singapore)。
1979年,本会成为世界信义宗联会(LWF)的成员。在这过程中,本会与巴色差会(现称为使命 21【Mission21】)之间的关系从未改变。教会与崇真会(前身为香港巴色会)保持着联系。本会也是马来西亚基督教联合会(Christian Federation of Malaysia)、马来西亚基督教协进会(Council of Churches of Malaysia)和沙巴基督教协进会(Sabah Council of Churches)的成员。
六、差传
在本会所推动的差传事工方面,虽在过去曾协助“沙巴复原教会”的成立,但因能力有限,所作委实不多;1967总会与山打根堂合作接办由一位加拿大医生宣教士Dr. G. Christopher Willis 于东海岸拉卜河流域模乐乡村设立友族宣教中心及医务所后,本会在本地跨文化差传事工上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惟本会自动自发积极向友族展开传福音的工作,乃始自1974年由夏南南堂会之张永良、钟惠忠等弟兄所发起向友族传福音的运动。由于此圣工发展快速,信主人数激增,稍后便交由亚庇区会与总会全面负责。
本会国文部事工逐步稳健发展,堂会及会友人数亦日益增加,教牧人员的需求量相应的提高,教会遂于1980年在亚庇升旗山亚庇堂旧址设立“圣经训练中心”,借以培训国文堂会教牧以及领袖人才。由于顺应时代的需要,此圣经训练中心于1988年被升格为“沙巴神学院”。
为使本会各语文堂会能更有效地拓展圣工,并稳健发展,而制订新的组织架构。2003年第31届总议会时正式通过新的组织架构,成立了中文大会以及国文大会,2009年第34届总议会正式通过成立英文大会。
乘21新世纪的到来,本会举办2000福音大会,教会领袖聚首商讨制定未来福音策略,其中积极回应普世宣教的需要,毅然定下“立足沙巴,走向世界”的福音策略,决心落实酝酿已久的海外宣教目标。除了推动短宣与植堂事工外,并定中国客家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为本会海外宣教焦点区,同时支援宣教士在中国、澳洲柏斯、吉尔吉斯等地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