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历史溯源

        马来西亚基督教巴色会源出巴色差会。巴色差会在一八一五年由改革宗及信义宗的会友创立于瑞士巴色城。一八四六年,巴色差会派遣韩山明牧师(Rev. Theodore Hamberg)及黎立基牧师(Rev. Rudolph Lechler)两位宣教士到中国传福音,在广东客家人的地方建立了巴色会。

 

        当年北婆罗洲渣打公司(North Borneo Charted Company)通过黎立基牧师在中国招募劳工。一八八二年,第一批中国巴色会的会友应招来到古达北婆罗洲(沙巴),他们建立了教会,乃为本会历史的开端。

 

        一九四九年,本会与美国信义会建立宣教合作,加强了与信义宗教会的联系。一九七九年加入世界信义宗联会为会员教会,在宗派上与信义宗认同,并成为信义宗教会之一员。

信仰背景

        本会与中国巴色会乃一脉相传。本会同受改革宗与信义宗传统的影响因为巴色差会派出的宣教士拥有改革宗和信义宗的背景,因此,本会在教义、结构和礼拜仪式上具有两个宗派的综合特征。然而,却没有完全采用两者的系统和教义。因此,本会的传统和教义特征具有独特性。

体制组织

        本会的体制和组织近乎改革宗。教会采用议会制以及支、区、总,三级会的组织源自改革宗的传统。廿世纪开始,本会发展为一间多元族群的大家庭,为着牧养和治会的需要,按中文、国文(马来文)和英文三种语言组织成三个大会。每个大会,在上有同一个总会,在下有其区会和支会,成为四个级别(总会、大会、区会及堂会)的架构,而这个演变仍离不开改革宗的组织特色。

双重职事

教会有双重职事:牧养及行政。在此制度下,信徒领袖在教会行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教义及神学则由教牧主导。

文化特色

       传统固然要珍惜,而圣经真理更为重要。本会高举圣经权威,作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因此,教会务必依照圣经定位。圣经教导教会是主耶稣的身体,即信徒的团契,这个团契是圣洁的,是合而为一的,总要彼此相爱,守望相助。既是如此,教会在持守因信称义的同时,也得紧记行事为人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身体力行主所喜悦的善。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叫不同种族和语言的中、英、国三个大会的信徒一同得恩,在爱中彼此建立。

Scroll to Top